端午节,作为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,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俗风情。在福建省莆田市,端午节有着独特的习俗和传承,其中以民谣传唱的“五日节”最为著名。本文将带您探寻莆田端午的千年习俗,感受民谣传唱的魅力。
一、端午节的起源与传承
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,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而在莆田,端午节的起源还有另一个传说,即夏禹治水时,毒虫被水浸四起,百姓纷纷起来清除,故称五月为毒月。因此,莆田的端午节也被称为“五日节”。
莆田端午习俗历经千年传承,形成了独特的节日氛围。在这五天里,莆田民间有着丰富多彩的活动,如包粽子、赛龙舟、挂艾草等,每一项活动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
二、莆田端午习俗一览
1. 初一糕
端午节的首日,莆田人吃米糕过节。米糕洁白如雪,象征着纯洁和美好。在莆田,人们将米糕分为大小不同的几种,寓意着家庭和睦、幸福安康。
2. 初二粽
端午节第二天,莆田人吃粽子。粽子寓意着祭祀龙神和凭吊屈原。在莆田,粽子种类繁多,有肉粽、豆沙粽、花生粽等,口感丰富,令人回味无穷。
3. 初三螺
农历五月初三,湄洲岛的岸边聚集了很多人寻找一种传统美食——苦瓜。苦瓜又名苦螺,学名疣荔枝螺。苦螺肉质丰腴细腻,先苦后甘,寓意着生活苦尽甘来。
4. 初四艾
农历五月初四清晨,莆田家家户户都会在门、窗上插艾草,以示避邪,保平安。艾草具有驱蚊、消毒的作用,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。
5. 初五爬龙船
端午节正日,莆田沿海和平原有沟渠溪流的一些乡镇举行盛大的划龙舟活动。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,寓意着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
三、民谣传唱,传承千年
在莆田,一首民谣传唱了端午节的习俗:“初一糕,初二粽,初三螺,初四艾,初五爬龙船。”这首民谣简洁明了,道出了莆田端午节的特色和习俗。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,民谣成为了莆田端午节的重要载体,承载着莆田人民的情感和记忆。
四、结语
莆田端午,民谣传唱千年习俗。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端午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俗风情。让我们共同探寻莆田端午,感受民谣传唱的魅力,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