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,又称五日节,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。在福建莆田,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尤为丰富多彩,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。本文将带领大家解密莆田端午的民谣与习俗,感受这一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。
端午节的起源与传说
端午节起源于对古代诗人屈原的纪念。相传,屈原在端午节这一天投江自尽,以身殉国。为了纪念他,人们便在端午节这一天举行各种活动,如赛龙舟、吃粽子等。在莆田,除了纪念屈原外,还有关于夏禹治水、妈祖娘娘等传说与之相关。
莆田端午的民谣
莆田端午的民谣是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。其中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是:“初一糕,初二粽,初三螺,初四艾,初五爬龙船,初六嘴觖觖。”这首民谣概括了莆田端午节的五天庆祝活动,以及每天的传统食品。
- 初一糕:端午节首日,莆田人吃米糕过节。米糕寓意着吉祥如意,象征着家庭和睦、生活美满。
- 初二粽:吃粽子是莆田端午节的传统习惯,既有祭祀龙神的含义,又有凭吊屈原的内容。
- 初三螺:在农历五月初三这一天,湄洲岛的岸边也聚集了很多人寻找一种传统美食:苦瓜。苦瓜也叫苦螺,学名疣荔枝螺。苦螺肉质丰腴细腻,先苦后甘,莆田人端午吃苦螺除了品尝鲜美的味道,还寓意着人们的生活苦尽甘来,日子越来越好。
- 初四艾:农历五月初四清早,莆田家家户户都会在门、窗上插艾草,以示避邪,保平安。
- 初五爬龙船:端午节当天,莆田沿海和平原有沟渠溪流的一些乡镇还举行盛大的划龙舟活动。划龙舟是莆田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,寓意着纪念屈原、庆祝丰收、祈求平安。
莆田端午的习俗
除了民谣,莆田端午的习俗也颇为丰富。
- 插菖蒲和艾草:端午节期间,莆田每家每户必须在门边框两侧插上菖蒲和艾叶草,以避邪避毒。
- 午时草沐浴:五月初五这一天的午时,百草尽吐芳香。因此,人们都装水于桶,放置庭中。不少人家还从山顶采收或选购的午时草,用午时日晒的水和午时草烹煮后,让一家人淋浴。
- 赛龙舟:端午节当天,莆田沿海和平原有沟渠溪流的一些乡镇还举行盛大的划龙舟活动。龙舟竞渡,是最具特色的端午节活动仪式。
结语
莆田端午的民谣与习俗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,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民俗,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,增强民族自豪感。